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忠丽调研湖南省岳阳县月田镇稻田村乡村振兴之路。全文如下:
调研人:LD乐动体育app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忠丽
调研课题:湖南省岳阳县月田镇稻田村乡村振兴之路
稻田村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山地间,当地村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以种植水稻、大豆为生,近年来发展了油茶、黄桃、红茶种植业。
2023年春节假期,LD乐动体育app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忠丽在家乡湖南省岳阳县月田镇稻田村走访了数位村干部、种植大户,调研当地干部驻村、项目下乡、村级党组织建设,观察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这也是她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2022年度课题“驻村第一书记引领江苏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的关注内容。
因地制宜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周忠丽从事农村基层治理与村级党组织建设研究,这次她回到家乡,直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感受到村庄的巨大变迁,以及它与长三角乡村的巨大差异。“人口结构改变了村庄面貌,使得乡村治理的内容和重心呈现出新特点。驻村干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引发了我的好奇心。”周忠丽说。
她说,中国乡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处于城市群、都市圈或大中城市近郊的乡村;第二类是中心镇周边的乡村,居住相对集中,人口密度与规模体量较大,其中不少村庄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第三类是地处偏远山区的村庄,随着代际更替与集中居住推进,这类村庄正在萎缩。
“正如乡村振兴要避免一刀切,干部驻村开展工作也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周忠丽表示,对于第一类村庄,驻村干部要发挥助推器的作用,助推农民有机融入城市,顺利实现城镇化。第二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最终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第三类村庄村民以老年人为主体,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日常生活取代生产成为主要内容,这也是稻田村的现状。如何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稻田村驻村干部与村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
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周忠丽在走访驻村干部与村级党组织的过程中发现,在乡村治理方面,岳阳县驻村工作进行了一项重要创新,即“屋场会”。“屋场”多为自然村村居聚落,驻村干部利用“项目下乡”的契机,围绕项目如何实施、利益如何共享等问题,组织村民参与其中。“屋场会”逐渐演变为一项制度设置,村民们围绕村庄公共事务踊跃发言,驻村干部、村党员干部与农户促膝交谈,交流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记好民情笔记。“组织起来”的村民全过程参与乡村决策,极大程度地实现了让民做主,由民做主。难能可贵的是,“屋场会”培育了村庄内生动力机制,提高了村民自组织化水平,有效改善了村庄的精神面貌。目前,岳阳县70支驻村工作队均已在驻点村召开多场“屋场会”。
2016年,在政府项目支持下,稻田村种植了近400亩油茶。近两年,驻村第一书记通过项目引进200亩油茶,目前已与41户农户签约,正在进行土地整理。这是巩固脱贫成果的举措。
一眼望去,稻田村几片靠近马路的山地上都种植了油茶树,一拢一拢的油茶树为一层一层的山地穿上了绿衣,也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希望。周忠丽调研得知,如果风调雨顺,一棵成年的山茶树能产50—60斤果子,每斤果子售价1.5—1.6元,每棵树就可以有80元左右的收益。一亩地种植50棵树的话,这些树的毛收益就能达到4000元左右,扣除人工、肥料等成本,收益依然可观。2016年稻田村种植的油茶树,在2021年收获了近1000斤山茶油。但2022年天气干旱,导致油茶树挂果少,果子不饱满,产油率低,收成大幅度减少。所以,当地油茶林的灌溉设施等也亟待提上日程。
积极发挥驻村干部作用
驻村第一书记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干部人才支持。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发展中,不仅要走深走实新时代群众路线,推动农村基层组织有序运转,还要借助组织权威和城市资源充实乡村组织,激发村庄内生动力。“而要更好地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在政策宣传与落实,密切党群关系,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间力量与利益,以及调动农民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就要从组织层面进一步明晰驻村第一书记的权责关系,将责任机制、权力机制和激励机制纳入同一个体系中进行考量,赋予驻村第一书记在资源汲取与分配中的合理权限,助推乡村组织振兴。”周忠丽说。(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吴楠采写)
新闻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1/t20230130_55846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