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乐动体育app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理工结合的内涵式发展,以特色创优势,以实践促创新,坚持重大项目和社会服务牵引,完善学院办学环境,全面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党建思政工作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
以特色创优势,学科建设理工结合内涵式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学院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地质学四个一级学科,逐步形成了理工结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质量优先的发展模式。目前已形成了良好学科生态结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为校重点学科,地质学为校重点培育学科。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强化水利土木特色,形成了地下水循环与地下水资源、大型工程及地质体稳定性空天地一体化安全监控等具有国内和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方向,凸显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优势,2012年教育部学科排名均并列第八,新增博士后流动站1个。
以实践促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优先竞争力提升
学院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推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新增地质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三个本科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地质类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充分发挥特色专业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强化校企联合建设优质实践基地,构建了面向信息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LD乐动体育app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以突出操作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抓手,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参加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等,获得各类奖项70多项。2012级的王晶亮同学获得2016“创青春”全国铜奖,2012年获得全国优博提名奖1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攀升,本科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继续深造率保持在40%以上。
重大项目和社会服务牵引,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学院组建以来,科研经费总量稳步增长,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近五年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工程科技项目等两百余项,在水利水电工程渗流多层次控制理论与技术、深厚覆盖层土体变形机理及地基基础安全监控技术、长距离/大高差精密高程的传递GNSS 精密测量与监测技术、地质工程信息化影像勘察编录技术体系、多卫星联合反演降水的关键技术、地下水循环理论及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16项;授权国家专利10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00余篇,2014年度我院教师发表了全校唯一影响因子大于10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完善学院环境建设,促进中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学院办学环境不断改善,办公和科研空间大幅增加,文化环境建设凸显地学特色,为教师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近五年来,学院新增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团队类核心成员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六大人才高峰和青蓝工程人才计划9人,引进外籍教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85.2%。2015年度学院青年教师入选年度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这也是我校青年教师首次入选。
抓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学院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学院党委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工作要求,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师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开展反对“四风”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问责。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主题党团日活动。加大特色文化培育力度,围绕实践育人深化学院文明创建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气息,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全国高校思政会以来,学院按照学校部署安排,全面动员,狠抓落实,全力推进“三全育人”,不断提升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为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王锦国、王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