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5年建校以来,LD乐动体育app作为中国现代水利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先驱者和开拓者,秉上善若水之意,引华夏水利之先,御洪流浩劫之害,成就了水利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和卓越声望。众多名师大家以高尚的人格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高深的学术造诣,践行“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铸就良好的师德风范,培养大批英才俊杰,河海精神薪火相继代代相传。学校确立“水利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愿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内涵提升发展,促进国际化转变,向着建设具有国际领先的一流水利学科的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目标奋进。
一、百年办学谱写壮丽篇章
纵观历史,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百年河海因水而生、缘水而为、顺水而长,从风雨砥砺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到含英吐华之华东水利学院,再到蓬勃兴盛之LD乐动体育app,河海人艰苦创业、奋发砥砺、坚韧不拔,始终站在中国水利科技及教育最前沿,把成果书写在江河湖海、山川田野。
20世纪初,值国家民族危亡之时,面对旧中国积弱积贫、江河泛滥,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时代大潮中,河海应运而生。1915年,张謇先生以“大工将施,储才为急”为宗旨,在南京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之先河。河海建校时即确立三项教育方针: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教授河海工程必须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学校培养造就了汪胡桢、须恺、许心武等水利家、教育家,成为发展我国当代水利建设的中坚力量;哺育了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为我国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1917年海河流域水灾中,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特科班、正科班的学生承担了抗灾治理工作;在1921~1922年、1928~1930年陕西连年大旱中,李仪祉带领学生先后主持修建泾惠、洛惠、渭惠、梅惠等新兴灌渠,有效缓解了当地旱情;在1931年长江、淮河大水等特大灾害中,“河海”师生主持建设了治理长江、淮河等各类水利工程,为治理水患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兴修水利作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毛泽东同志相继作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重要指示,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为适应水利建设的迫切需要,1952年由南京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利系科组建华东水利学院,钱正英任第一任院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水利类工科学院,标志着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得以恢复与发展,严恺、徐芝纶、刘光文等一批大师云集,一时间,学科群起,实力倍增。学校培养出大批水利建设人才,承担水利、水电、水运建设等科研项目,从面向单一的行业工程技术服务转变为全方位的行业服务,为我国水利交通能源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专门人才。水利事业的发展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人才的专业和知识结构必需更加多元。1985年,学校恢复“LD乐动体育app”传统校名,在重点加强传统水利、土木类优势学科的同时,积极发展理、经、管、文、法等学科,在学科布局上初步完成了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进入21世纪,我国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学校以部部、部省共建为契机,迎来拓宽服务面、提升综合实力新机遇,提出了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建校100周年时,形成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格局;到2020年前后,建成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当前,学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协同清华大学、三峡集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围绕国家水安全面临的新问题,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大力开展协同创新,以此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引领水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百年传承凝聚河海精神
百年芳华炫目,百年春华秋实。学校沉淀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这是河海的灵魂与风骨所在,是学校气质与品位的集中体现。河海精神支撑起学校百年基业和事业发展,其厚重在于治水报国的责任担当、务实严谨的作风品格、止於至善的精神追求。河海精神丰富着河海人的外在表征和内在品质,承载着河海人的光荣和梦想,凝聚起河海学子的价值追求和爱校情怀。
治水报国的责任担当。从古至今,以大禹、李冰父子、王景、郭守敬、李仪祉等为代表的水利先贤,书写了华夏治水利民的历史文明、责任担当和突出贡献。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学校的讲话中指出:“水利事业在我们国家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大家只要看一看水旱灾害每年给国家、给群众带来的损失,就知道我们身上的责任有多么重大”。历代河海人以不辜负国家和社会对河海的期许为己任,以“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的使命担当,“河疏湖蓄水利兴,工学昌明时”的价值追求,实学而实践,砥砺而前行,将这种责任坚守潜移默化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之中。“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从河海走出去的学子,以滋润华夏惠泽民生为己任,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融入祖国事业的滚滚洪流之中,在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在江河湖海的综合治理中,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中,用激情与热血书写治水报国的河海情怀。
务实严谨的作风品格。河海校风之实,体现在求实、务实,注重实践;河海校风之严,体现在严格、严谨,追求卓越。水的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千秋万代,每一项水利工程都要经受时间和历史的检验。正如华水老院长严恺院士提出:水利是艰苦的事业,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上一定要艰苦朴素;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不能马虎,所以还要严格要求,要有创新精神,才能取得独特成就。河海工科大学校长茅以升倡导“先习后学,既习又学,边习边学”的“求实”精神;教务长李仪祉强调“思想要高超,胸怀要廓大,要有坚韧不拔之精神”的“务实”精神。百年来河海人弦歌不辍、铿锵前行,这种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严谨求真的学术风格,成为年轻学子成长进步的必备素养,被历代教学、科研人员奉为圭臬。
止於至善的精神追求。水滋养孕育了人类文明,水之至善在于利万物而不争的无私奉献,润泽万物邃纳百川的深远博大,包容净化百折不回的气质禀赋。“至善”是对学术的孜孜探寻,对卓越的执着追求,是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新领域时,不断创新创造中迸发出的渴求、激情与开拓。“至善”是智慧与文明的凝聚,是名贤与才俊的际会,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营造了向真理而奔腾的河的文明,思想争鸣、学术交融,凝成了容万物而广博的海的智慧。河海泱泱,山高水长,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水休戚相关,水的至善属性深深激励并影响着河海人。广大教师以学术为志业,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了许多立德树人的时代楷模。河海学子志存高远,在扎根基层、躬身实践中默默奉献,在爱国爱水的行动中开拓创新。
三、百年开拓筑就强校之路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品牌,就是竞争力。学校始终把解决中国的水问题、为人类文明做出独特贡献,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始终把自身发展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去思考,放到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大局中去谋划,在服务需求、提升能力中打造特色、提升优势、创建一流。百年办学的历史,充分彰显了学校在中国水利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哪里有水,哪里就有LD乐动体育app作出的贡献。
开创水利高等教育。学校创办之初,所聘水利学科教授均系留学欧美大学的工程科毕业者,这在当时国内各工科院校中为之不多。学校领风气之先,将西方现代水利科技技术和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创立了中国水利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华水”组建之时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很快建成水利学科专业设置全、综合实力强的单科性院校。1985年以来,学校保持和发展水利特色优势,带动和促进多学科发展,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学校按照“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培养工程型研究生的试点,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学校与行业重点单位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紧密结合工程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产生了显著的引领示范作用,2010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30家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契合创新驱动发展。学校始终围绕水利重大需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源头性技术支持。作为水利领域唯一同时具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高校,学校整合平台优势,瞄准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凝炼学科方向,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完整科技创新服务链,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能力显著提高。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如“新安江模型”,作为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水文模型的重要代表,在洪水预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列入国庆40周年全国重大科技成果。学校在大坝安全监控、高土石坝理论、实时洪水和风暴潮灾害预报、节水灌溉技术、水生态修复、流域水文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水信息、水利移民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
服务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围绕“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耕耘不辍、孜孜不倦,在思想道德和实践养成上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造就了一大批勇于献身、富有真才实学、埋头苦干的优秀人才。学校以培养具有“献身、求实、负责”精神的水利行业优秀人才,回应中国水利事业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院士用“基础宽、重实践、学风好、品德优”十二个字对河海毕业生予以高度评价。太湖治理、苏通大桥、珠港澳大桥以及世界第一高坝双江口水电站、世界第一高拱坝锦屏水电站、世界第一高粘土心墙堆石坝糯扎渡水电站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中无一不有河海人的身影;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管理凝聚了众多河海人的贡献。学校培养了20万学子,特别是培养了一批两院院士、工程设计大师、将军等杰出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践行使命开启新的征程
站在新百年的发展起点上,学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思想,肩负起保障国家水安全和引领水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在保持和发展水利学科国内领先优势的同时,提升知识创新能力与国际影响力。当前国家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全面吹响了“双一流”建设的号角。学校以“水利特色,世界一流”为发展愿景,围绕“到2020年前后,建成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建成国际领先的一流水利学科,实现若干优势学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各支撑及相关学科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等方面基本达到国际知名大学的要求。
守望愿景践行使命,学校继续保持和发展水利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学科面,坚持特色强校的发展道路。适应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重点发展水利特色学科,相关学科突出水利特色,新兴学科依托水利特色发展,优化学科布局与结构。实现从水利向水的拓展,围绕兴水治水的新要求,重点加强水利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促进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建设绩效,提升解决国家重大水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引领水利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实现从河向海的延伸,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凝练学科方向,明确专业规划与设置,组建教师队伍,搭建工作平台,服务海洋工程和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推动新材料学科快速发展。汇聚国际化学术队伍,积极推进国际化科学研究,提高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承担国际前沿或重大需求科研任务的能力;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化运行和管理,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深层、高端合作的过程中迅速提升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
守望愿景践行使命,学校深化教育教学创新,培养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坚持人才兴校的发展道路。以学生为学校事业的核心,理顺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建立起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训练、导师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加强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教师为学校事业的根本,一流的教师队伍是一流学科的基础和标志。打造人才特区,更加注重发挥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优先围绕建设一流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进行重点突破。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放在事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与完善有利于发现、选拔、使用优秀青年人才的体制机制,为他们搭台子、做梯子,给他们压担子、委重任,积极支持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勇攀高峰。
守望愿景践行使命,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坚持质量立校的发展道路。深化综合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以协同创新为抓手,以推动大学章程实施、提升治理能力、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为依托,从单项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从增量到存量进行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凝聚河海精神,提升文化内涵,倡导科学的理念、崇高的使命、卓越的目标、独立的精神,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确保学校真正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坚强阵地。系统梳理学校精神文化资源,夯实学校文化软实力根基,展示河海精神的独特魅力。建设美丽校园,提升校园环境的品味,彰显自身特色,充分拓展校园建设的文化内涵,突出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
百年河海的荣耀历史,熔铸了治水报国的使命传承;百年河海的不懈奋斗,锻造了河海特质的精神追求。传承百年光荣与成就,铸就河海新的灿烂与辉煌,学校将在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凝聚全校师生力量,实现创新驱动跨越发展,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引领水科学发展,推进高等教育事业作出崭新的贡献。百年河海的文化传统与精神传承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创新,成为一代代河海人团结奋进的动力和凝聚力,不断汇聚来自五湖四海的河海人,继续谱写河海新百年精彩华章。(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