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政之要,其枢在水;治水之要,惟在得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历经百年发展,缔造世纪辉煌,为中华民族水利事业兴旺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百年历程回顾
(一)在国家危难中生成发展
100年前,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水利凋敝,江河泛滥。当时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等流域发生系列大洪水,灾害频仍,黎庶沉沦。社会各界治水救民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水利技术的落后和人才的严重匮乏,无法满足治水需求,建立专门学校培养水利人才迫在眉睫。时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清末状元、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反复呼吁,四处活动,于1915年在南京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为我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首次将水利作为独立专业进行设置,拥有了专职师资队伍,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水利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拥有了专门的图书资料和实验条件,开启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之先河。水利高等教育在国家危难中应运而生。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探索中前行,在积极适应治水需求中培育出汪胡桢、须恺、许心武等水利专家、教育家,培养孕育出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河海”师生以“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的责任与担当,在1917年海河流域大水、1928-1930年陕西连年大旱、1931年长江、淮河大水等特大灾害中,主持建设一批水利工程,治理水旱灾害。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创建,将西方先进水利技术与中国传统水利技术相融合,开辟了近代水利发展之路,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水利建设投入加大,水利发展对水利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日益增强,水利高等教育得以发展,并在战争期间破难前行。一是办学格局初步形成,国立大学方面,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设水利组、国立武汉大学设水利组,1929年国立清华大学设水利组、1930年国立交通大学设水利工程组,1934年国立浙江大学设水利工程组、北洋工学院设立水利卫生工程组,1935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设水利组等。1937 年,国立中央大学成立水利系。之后,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湖南大学、国立四川大学等成立水利系或农田水利系。省立、私立大学方面,1929年河北省立工业学院设市政水利工程系,1945年,私立乡村建设学院设置水利系等。专门学院方面,1929年创办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科学校、莆田私立职业学校,1933年创办陕西省水利专科学校等。二是水利科研及研究生教育初步发展,先后建设了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中央水工试验所以及磐溪、石门、昆明、武功等水工试验所,成立了一批高校水力实验室,推进水利科技研究与发展;1935年国立武汉大学开启水利研究生教育,方宗岱、邓先仁等为首批水利工程研究生。培养一批水利专家,成为当代水利建设的中坚力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21所高校设有水利系科或水利组,年招生500余人,在校生1300余人。
(二)在新中国开启新的华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适应大规模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缓解了人民遭受洪涝灾害之苦,对农业和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水利专门技术人才难以满足水利建设需要的问题也逐步显现。水利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变革中,以适应经济社会和水利建设的迫切需求,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水利事业全面发展,水利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水利单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从面向单一的行业工程技术服务转变为全方位的行业服务,为我国水利交通能源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涉水院校格局不断完善。为解决水利建设急需的水利人才,国家通过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加大水利单科性专门学院建设力度,先后组建一批水利院校,主要有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等;先后新建一批水利院校,主要有山东水利学院、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等;一批中等水利学校纷纷升格成为水利高职院校,主要有黄河水利学院、江西水利电力学院等。其他高等学校设置水利系或水利专业,先后有天津大学、清华大学、新疆八一农学院、成都工学院、大连工学院、浙江大学、北京林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东北农学院、内蒙古农牧学院、河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陕西工业大学、湖南农学院、重庆交通学院、太原工学院、云南农业劳动大学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指引下,部分水利院校经合并调整,先后并入扬州大学、南昌大学、武汉大学等,合并组建三峡大学等。此阶段,涉水高校大多归属行业部委管理,行业特色鲜明。
水利学科及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1995年正式启动“211工程”后,先后有28所涉水高校获批实施“211工程”建设,推动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7所涉水高校的11个水利、土建类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带动学科领域进一步拓宽。1981年学位制度实施,特别是1997年国家修订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在学科专业总量压缩的情况下,将水利类专业从“土木、水利”学科分离出来,明确水利工程为工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极大地促进了水利学科专业建设,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至20世纪末,全国共有74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招收水利类专业的研究生。
水利科研能力不断攀升。建设了一批水利重点科研平台,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科研队伍建设快速发展,围绕国家水利重点工程,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从20世纪中期至末期,水利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4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等,为国家大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水利高等教育较早接受外国留学生,培养的外国留学生遍及五大洲。并与美国、英国、荷兰、法国、苏联等国外水利院校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成人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层次更加清晰合理,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办学类型更加丰富,满足了水利事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发展,至2000年,全国共有86所院校设置水利系(院)或涉水专业,其中涉水高等院校61所,水利高职高专院校25所。
(三)在新世纪走向繁荣
进入21世纪,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水利投入快速增长,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南水北调、七大流域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水利改革全面推进,促进水利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水利快速发展与治水思路的转变,水利高等教育也逐步走向繁荣。
涉水院校新格局逐步形成。构建以水利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院校格局。伴随着国家管理体制改革与结构布局调整,水利高等院校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革。行业管理的高等院校或划转归教育部管理,或划归地方管理等。部分涉水高校在保持与水利行业天然联系优势下,向行业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地方水利行业院校相继并入综合类大学,办学实力和办学资源得到极大改善。2011年教育部、水利部签署协议,共建LD乐动体育app、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为涉水高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水利相关学科发展,促进整体办学水平提升。2000年后,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水利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水利高等职业院校数量明显增加,开办涉水专业的高职院校规模明显扩大。
办学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些涉水高校陆续获批设立研究生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不断提升。水利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为培养水利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建设水利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水利行业重点单位协同发展,围绕水利前沿和国家水安全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产出一流成果,水利高等教育的创新力与竞争力不断提升。2000年以后,水利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1项,为现代水利事业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关键技术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多渠道开拓国际资源,多层次加强教师出国进修,多途径扩大留学生规模,加大力度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迅猛发展,全面提升水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继续教育方式不断创新。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引,大力发展远程继续教育,为水利行业开展多形式、多种类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为提高基层水利人才队伍的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水利事业的跨越发展,开设水利及相关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并陆续新增了一批水利本科、高职院校。至2015年,全国开设水利类专业的院校达到201所,其中水利类本科专业高等院校127所,水利类高职高专院校74所。2015年全国水利类高校本专科毕业生规模达到5.4万余人,招生规模6万余人,在校生约22万人。
二、百年办学贡献
100年来,水利高等教育与水利事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水利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之路,为百年水利建设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一)促进水利事业百年发展
水利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水利人才的主阵地,是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百年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
近代水利建设因国破家亡,发展严重滞后。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害灾难,近代水利人自觉肩负起治水报国的责任与使命,奔走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之间,开展勘测设计,修筑水利工程,治理水旱灾害。在极其恶劣的建设环境中,他们作为近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者、建设者,修建泾惠、洛惠、渭惠、梅惠等新型灌溉工程,解决陕西连年大旱;加强江、淮、汉、运等河流堤岸的增高培厚,解决长江、淮河和黄河的水患;还修建了湖北金水泄水闸、重庆北碚龙凤溪水利工程、贵州天门河水电站、黄河堵口复堤工程等重要水利工程。近代水利人为治理黄河、长江、海河,治淮导淮等贡献才智,奉献青春,甚至生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高等教育经过恢复发展、繁荣壮大,取得彪炳史册的辉煌成果,推动我国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华民族恢弘的水利建设历史画卷中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杰出水利人才不断涌现,丰富了水利发展理论体系,将先进治水思想与我国实际国情水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为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从修建新中国第一个现代水利工程——佛子岭水库,万里黄河最大的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到修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不一而足,这些大型标志性水利工程,无不是水利人前赴后继,攻坚克难,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壮美的水利之歌。我国共建成江河堤防30万公里、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7000多亿立方米,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保障能力。民生水利取得显著成效,改善农村社会经济条件,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依法治水迈出新的步伐,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科技兴水取得重大进步,引领和推动世界水治理进程。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水利高等教育培养一大批优秀水利人才,获得丰硕的水利科技成果密不可分,充分彰显了水利高等教育为保障水利事业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
百年江河治理,铸就辉煌;百年基础建设,筑牢根基。水利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助推百年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水利事业发展,为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二)形成完善的水利高等教育体系
经过百年建设与发展,水利高等教育内涵逐步丰富,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水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先进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注重实践,结构完备的水利教育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也日臻成熟。定位也更为准确清晰,以培养水利高级专门人才,开展水利科学研究为己任,服务水利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办学层次齐全,办学类型多样。从创建伊始培养水利技术专门人才,到现在形成完善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培养大批水利应用性专门人才、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水利高等教育办学层次逐步齐全、类型逐渐多样化,积极适应了水利事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
学科布局优化,办学特色鲜明。水利高等教育始终紧扣国家经济社会与水利事业发展脉搏,逐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学科专业发展内涵,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适应水利事业发展需要。
港澳台地区水利高等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海洋工程和海水淡化等方面加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构建了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高等教育体系,丰富了水利高等教育的内容,完善了水利高等教育的结构与体系。
(三)成为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
百年树人,世纪治水。水利人才是支撑水利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确立了水利高等教育在水利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水利高等教育从1915年招收80人,发展到2015年招收6万余人,实现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水利高等教育所倡导的“献身、求实、负责”的水利精神,也促进一代代水利人扎根山河大地,投身水利,服务水利,用一项项填补中国水利发展空白的水利科技,用一座座矗立在中华大地上的水利丰碑,谱写了水利改革发展的壮美篇章。
水利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时期造就了杰出的治国栋梁、兴业之才,培养孕育出张闻天、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杰出贡献。培养出一批以60余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水利科技大师;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能够担当水利改革发展重任的高层次水利人才;培养出一批批掌握技术、善于管理的水利复合型人才;培养出数以十万计扎根基层、勇于奉献的水利技术人才,为各个时期的重大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造、经营管理,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配置管理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为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
(四)构筑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百年发展,科技兴水。从将古代治水传统与西方先进水利技术相结合,助推近代水利事业发展,到依托创新,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水利科技始终是引领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先行兵。
涉水高校依靠自身学科优势和一流科研平台,坚持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自主技术创新相结合,为水利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提供有力支持,成为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涉水高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产出的一大批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保障了一系列先进、复杂的水利、水电、水运工程成功兴建;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如推动黄河调水调沙与多泥沙河流治理、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高坝大坝的筑坝技术、水文水资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水电开发技术研究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水利高等教育系列科研成果为攻克重大水利工程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未来发展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指明新方向。适应国家战略需求,保障国家水安全,引领水科学发展,是水利高等教育新一轮的责任与使命。水利高等教育要积极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做好“三个适应”、“五项任务”,为水利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培养更多人才、提供更好的支撑与服务。
一是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美丽中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加速走向“深蓝”,建立国际共同体的号角,为水利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水利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不断强化水利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在服务与贡献中谋求发展,并引领水利行业发展,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强的智力支撑和科技保障。
二是适应现代水利改革需求。党和国家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部署,为水利深化改革注入强大动力,也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水利高等教育要顺应新的治水思路,在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上,加大改革力度,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创新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水利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作出新的贡献。
三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需求。国家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水利高等教育改革勾画了蓝图。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描绘了宏伟的教育改革发展画卷,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新的历史征程。十八大以后,高等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进一步明确。水利高等教育要纲目并举,条分缕析,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为顺应国家新要求和水利事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水利高等教育面临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要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内涵发展。要以“适应水利需求,推动内涵发展”为主线,深化水利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实现从单项到整体、从表层到深层、从增量到存量的改革,要将水利与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文化以及法律、外交等方面相统筹,形成“大工程观”,推动水利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水利事业发展。
二要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扶植水利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适用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院校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培养造就适应水利发展需要的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和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为现代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要集聚创新资源,推进科技治水。全力保障国家水安全,迫切需要凝聚各方力量,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水利创新力量融合,在跨学科、跨尺度、跨地区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水利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导力量,努力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推进科技治水,为现代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要服务走出去战略,推进国际化进程。要努力适应水利工程领域国际化进程,塑造具有国际视野的水利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国际工程理念的复合管理型人才,提升本土化人力资源水平。这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涉外企业合作,拓展国际教育规模,提升国际教育质量,为加快现代水利事业“走出去”步伐贡献力量。
五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行业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载体,提升水利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基层水利人才加强学习、提高技能、提升素质提供保障。水利院校要充分发挥水利学科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新的平台上为水利行业,特别是为基层和中西部水利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水利行业队伍整体水平。
在水利高等教育百年历程中,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坚强领导,奠定了水利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作为联系行业和水利院校的社团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参谋助手作用,凝聚行业教育资源优势,为水利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今后,教育协会将进一步发挥研究指导作用,为水利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服务。LD乐动体育app也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水利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水利未来发展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要加速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水利高等教育必须抓住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加快改革、深化改革,努力适应水利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水利现代化,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而砥砺奋进,在保障国家水安全和引领世界水科学发展的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水利报)
原文刊登于《中国水利报》2015年10月22日第572期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