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学院自2009年7月建院以来,以竞争、创新、卓越为引领,以培养学术精英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努力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丰硕成果。
明确管理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学院确立“3+5”管理模式,即前三学期水利土木大类培养阶段,主要是通识教育和基础培养。后五学期专业培养阶段, 学生经过双向选择程序到各专业方向,主要有水文与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该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大禹学院作为管理型学院的管理优势,又充分利用各专业学院在学科上的资源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双重保证。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基础培养阶段,对英语、数学、物理、思政等大面积公共课进行改革,设置研讨类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统一设置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适当缩减理论课时,使实践环节学分数占总学分数的比例达到了27%。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大禹学院“521”工程,即科技创新团队、竞赛团队、专利团队、论文团队和创业团队五类学生团队,在学院团委和科协二个组织的指引和服务下,最终帮助同学们至少实现一个团队梦想或成就。通过该工程的实施,更好地提高同学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申请专利等活动的积极性。
实施滚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潜能。学院在一、二年级水利大类培养阶段采取动态管理机制,达不到培养要求的学生转至相关专业普通班,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遴选优秀学生进入大禹学院学习。通过此项举措,营造了学院良好的竞争文化,使每位大禹学子都能感受到浓厚的竞争氛围和紧迫感。坚持综合测评机制,学院出台《大禹学院综合测评管理办法》,并在学院日常评优评奖、研究生推免等工作中坚持实施综合测评,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
加强学风建设,鼓励科技创新。学院始终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抓手,要求学院全体管理人员深入学生课堂、宿舍,切实营造学院良好学习风气。树立优秀榜样,加强以老带新,学院先后通过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撰写《课程学习攻略》、“传帮带”学风建设等活动加强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交流。邀请一批被学生称为“学霸”的优秀学子,通过报告、访谈等形式向低年级同学传授学习经验,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又能为低年级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形成了良好的“以老带新”学习帮扶模式。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在学校各项与大禹相关专业的学科竞赛、科技竞赛中,大禹学院以不到全校人数4%的学生人数获得奖项基本占到全校获奖比例的1/3。
探索新世纪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途径,提高英语应用能力,采取措施提高学院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优先推荐学生到与我校合作的国外院校进一步深造,同时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每年派往港澳地区的大学进行访学的学生约30人,参与学校出国留学项目人数达到每年约10人;已有1人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为直博生、1人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为直博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1人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
五年来,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截止2014年,大禹学院学生在校获得各类奖项,主要包括:国家级部级奖学金、国家级竞赛获奖60余项,如2009级江汇同学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特别是2010级赖豪杰等同学捧得了全国数学建模大赛“高教社”杯大奖,创造了河海历史,省级竞赛获奖90余项;国家专利32项、45人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4篇,其中核心期刊18篇,非核心期刊16篇。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15项,如2009级蒋晓蕾的“新型分时段雨量雨样计”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
2009级免试研究生101人;外校推荐4人,全部为“985”高校;校内直博生7人,占全校直博生比例23.3%。
2010级免试研究生111人;校外推荐为8人,全部为“985”高校;校内直博生9人,占全校直博生比例39.1%。
2011级推免研究生:108人;校外推荐为16人,全部为“985”高校;校内直博生11人,占全校直博生比例33.3%。(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