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六项成果获2004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励

         2004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日前揭晓,我校有六项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一、二等奖项目均由我校主持完成。
    一等奖项目“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由王超教授主持,我校独立完成,项该成果系统地研究了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和生态修复的框架体系、基本原则、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界定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科学内涵,建立“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确定以城市防洪、排涝、供水、生态用水和水质保证为龙头的水安全系统,综合考虑城市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和水经济的同步规划建设。成果研究了城市化对雨洪产汇流过程的影响规律,建立城市化进程中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框架;探讨了适合城市河流特点的生态流速和生态水深的安全指标体系和基本理论,确定枯水期河流生态用水量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城市水生态系统最大安全纳污能力,建立不同水域特点的城市河湖最大安全纳污容量计算模型。依据人水相亲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探讨城市水面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规律,建立城市水面时空变异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响应关系,阐明城市适宜水面面积和最佳水面组合形式的构建原理,提出城市水面占用补偿机制,为城市水面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地研究了城市水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提出“减源-治理-控量-疏导-截留-净化-修复”全过程进行水环境治理策略,探讨城市面污染源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河湖水体污染的影响程度。从水域范围、界面边坡和沿岸区域来构建城市河湖亲水景观,提出从历史文化底蕴、现代文明和人水相亲等方面来建设城市水文化;分析城市水经济开发的基本途径,建立从水权交易、亲水经济、旅游产业、地产升值、品位提升诸方面来发展城市水经济的模式。研究河道有无挺水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截留效果,求得河流污染物在水生植物生长条件下的衰减系数,为城市河流水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分析研究城市生态型河湖的纵横空间形态,查明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及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构建河湖生态护岸、水生生物栖息和水生植物生长空间的技术系统,为城市河湖生态修复提供了可供优选的修复技术方案。成果已被水利部、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和江苏省水利厅列为重点推广成果,应用于江苏省连云港、盐城、张家港、浙江省丽水、龙泉等36个城市的水生态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之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二等奖项目“复杂水流的智能模拟测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由唐洪武教授主持,我校独立完成,该成果主要针对复杂水流模拟测控的迫切要求,结合LD乐动体育app“211工程”的建设,研究了包括大型河工物理模型表面瞬时流场测量、瞬时粒子图像表面流场测量、ADV虚拟测速仪器、数字激光诱导荧光浓度场与粒子图像速度场同步测试等多种关键技术,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复杂水流智能模拟测控系统。不仅解决了大型物理模型中的水流智能瞬时模拟测控问题,还可用于对局部复杂水流运动特性研究。至今,研究成果已在国家重大(点)工程、国家基金和各类部省级攻关等近二十项研究课题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程建设中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先进、可靠的研究手段,在工程问题方案比选、诊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提交的研究成果节省工程投资数千万元,同时对我国水力模型量测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系统设计原理和方法还可直接推广到水闸、水库、泵站等水利水电工程的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中,也可推广到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实现防汛调度的数字化管理,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等奖项目“广义稀释法及非汛期堤坝渗漏示踪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由陈建生教授主持,我校与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水利厅、龙羊峡水电站、碧口水电站共同完成。项目在理论上推导了存在垂向流下的稀释公式;将示踪稀释测井方法推广到裂隙岩体渗流研究中,研究了单裂隙与裂隙组的渗流情况;将能量守恒热源法应用于堤坝渗漏通道的探测,提出了管涌预测模型。通过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在理论上研究了孔中存在垂向流时渗流场的变化情况,推导出了相关的数学方程和它的解,分别讨论了含水层为涌水、吸水等情况下广义稀释公式的适用范围;将广义点稀释法推广到裂隙岩体渗流领域,建立裂隙岩体渗流条件下的示踪理论,建立了单裂隙渗流物理模型,分别对裂隙与钻孔正交、平行、斜交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单孔、双孔与多孔岩体渗流模型,分别讨论了两孔间裂隙与裂隙相交的情况,通过该模型与方法可以获得等效水力隙宽、各裂隙(裂隙组)的静水头、渗透流速、裂隙交叉点的水头等参数。通过对裂隙岩体温度场及热物性参数的研究,将能量守恒与热传导理论应用于堤坝渗流场的研究之中,建立了研究堤坝渗流场探测的热源法;用综合示踪探测手段研究了在江河非汛期低水位条件下的堤坝渗漏,预测洪水期高水位条件下的堤坝渗漏及渗透破坏;建立了管涌和接触冲刷发展过程中双颗粒地层介质概化模型,理论上得出了管涌和接触冲刷发展形成集中渗漏通道的条件和空间发育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水利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7篇。项目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北江大堤、河北黄壁庄水库副坝、小浪底左坝肩、刘家峡左坝肩、碧口大坝、陡河水库、句容岩溶探测和江都高水河堤段的渗漏探测与预报。
    二等奖项目“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计算方法与应用”由王沛芳讲师主持,我校独立完成,研究成果集成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计算方法等方面的最新成果,科学合理地界定水域纳污能力、允许纳污量的内涵,划分水域纳污能力的基本类型,分析影响水域纳污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考虑纳污能力的自然属性和允许纳污量的管理属性基础上,分析不同设计水文条件和计算江河湖库设计水量、水位等水文参数的方法,运用水动力学模型计算设计水文条件下水域流速、流量和水位,研究确定排入水域的设计污染负荷方法,掌握现状排污量和水域污染的主控因素,特别是面污染源的入水比例,建立考虑径流期面源污染负荷入水比例的实用型计算模式和考虑不同水域特征及时空变化的动态水文情势下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的模型;运用江河湖库水质模型,分析计算污染物质在水动力条件作用下的浓度场,并以水功能区确定的水质标准来界定污染物质的允许排放量;系统地分析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容量总量计算的方法,集成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机制,提出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的公众参与新理念。针对水质时间数据序列波动较大的情况,引入灰色理论中新陈代谢的思想,以灰色马尔科夫预测的最新预测结果不断更新建模用的原始数据,在保持数据维数不变的情况下,建立等维新息的河流水质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从多种不确定性共存的角度研究了河流水体纳污能力问题,提出运用盲数理论分析、计算河流水环境容量的新思想,建立盲信息下一般河流水体和河道型水库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基于河流水环境系统是一个多种不确定性共存的大系统,运用未确知数学中盲数理论研究计算河流水环境容量;研究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方法,以沂沭泗流域为例,系统地研究流域主要河道在不同设计流量条件下的水体纳污能力状况,探讨了水利工程对河流纳污能力的影响,建立水利工程调控下水域适宜纳污能力计算模式,为沂沭泗流域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和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成果已被水利部、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和江苏省环保厅和水利厅列为纳污能力计算推广成果,应用于江苏省环保厅、淮河流域、沂沭泗流域管理局、江苏省水资源中心、山东省济南市环保局等8个地方和单位,有效地解决了水域纳污能力计算和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三等奖项目“大孔径浮箱钢闸门研究与运用”由江苏省水利工程建设局、江苏省太湖水利设计研究院、LD乐动体育app、江苏省水利机械制造总厂、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我校完成人为严忠民讲授。
    三等奖项目“三联灌区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 由南通市水利局、LD乐动体育app常州校区、如皋市水务局、如皋市农田水利试验站共同完成,我校完成人为常州校区胡钢教授。


XML 地图